30 4月 2006

面對現實≠接受現實

前幾天看無記《星期二檔案》,談的是目前香港中學生之間盛行的補習風氣。

對於這種心態,其實用不著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去衡量其好壞,皆因傳統文法中學和坊間補習學店的教學重點根本不同:前者強調全人發展與師生互動,後者著重應試技巧與答題策略。兩者有如蘋果與橙,有咩好比?

平心而論,補習學店近年把男女老幼高矮肥瘦全部包裝成「教育演員」之舉 (呼應乜叔乜sir乜哥乜姐之流的「財經演員」) 當然極不健康,但諷刺的是,任由我們的教育改革如何著力減少「一試定生死」帶給學生們的龐大壓力,又或如何增加校內評估和多元考核的成份,只要一日教育制度包含一套篩選機制和準則,當中就必然存有競爭,這是無可避免的現實。對於一個活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期望下的十來歲公開試考生而言,會考或高考好可能是他們人生面對的第一個挑戰,如果補習學店可以讓考生們對公開試有更好的準備和更大的信心,而他們又願意在日常課堂外付出真金白銀和時間精神報讀那些雞精班貼題班保A保C保E班的話,在「不成功便成仁」的現實面前,他們又可如何抗衡?只要莘莘學子們能有所自覺,一方面明白補習學店課程的狹隘與其灌輸的功利思想的醜陋,另一方面努力擴闊自身的知識層面和生活經歷,補習學店也許並不是甚麼十惡不赦的洪水猛獸。

去年暑假看過《龍櫻》這套日劇,內容講述一個由阿部寬飾演的霉到痺律師到一所垃圾高校任教,並揚言要在一年內令該校五個讀唔成書毫無指望的廢柴青年考進東京大學,過程當然是一貫的日式熱血拚鬥,但令我最有印象的卻是主角在首集對學生們的訓話,大意是指社會的運作規則是由一群頭腦聰明的人所制訂,而身為既得利益者的他們自然不會把規則當中的不公平揭露出來,如果我們對此等規則感到不滿的話,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當上規則的制訂者。

要改變世界,就先要面對殘酷的現實。面對現實不代表接受現實,身處充滿不公平的世代,在我們未有能力和地位重建社會的遊戲秩序前,與其埋怨被世界遺棄和誤解呻到樹葉都落,倒不如選擇跳入世俗洪流,依著現存的遊戲規則走下去,直至有一天在社會找到一個較有影響力的位置才去實踐自己的想法。因為我相信,坐言起行,比「無厘著數齋talking boom boom」(有看近來早上五點重播的《笑聲救地球》嗎?) 更具說服力。

********************

致各車路士球迷:

敝人懷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之心,恭賀 貴隊技術擊倒曼聯,得到英超聯冠軍。

一曼城球迷

********************

23 4月 2006

處境喜劇

【註:為求有最佳效果,看這篇文章前請先開啟閣下電腦的揚聲器,然後按此連結繼續閱讀。】

看著現時無記播放那套主角一家間屋大到無倫一梯兩伙佔地全層的處境喜劇《高朋滿座》,總覺欠了一點甚麼似的,後來發覺我對該劇的「處境」原來毫無共鳴,難怪總提不起勁去多瞄一眼。

一般來說,「處境喜劇」乃一種主角性格轉變較少,以及場景數量和改變相對固定的完整獨立體。由於處境喜劇要求較為鮮明的人物性格,故此用作反映社會現實和諷刺時弊就最好不過,而對我等長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仔來說,這類時事處境劇的代表作就首推無記播足六年的《香港八X》系列。

《香港八X》系列其時所反映的正是低下階層的現實寫照,亦是我最有回憶的舊劇集之一。劇中位於禮頓道一號那前鋪後居的小小「銀禧小食店」 (知道當年真正座落於禮頓道一號的是那家機構嗎?答中有獎。) 就是當年小市民的生活縮影:有抱打不平的小老闆懋叔、蠢得可愛的師奶順嫂、市儈勢利的經紀陳積、飛沙走奶的悟恩居士、貪小便宜的八婆牛嫂、胖得溫文的大學生斌仔和性格火爆的伙頭阿威等… 各人縱來自五湖四海,職業背景亦有所不同,但他們每晚都總會透過板斧不多的劇情,用那草根味十足的共同語言,嬉笑怒罵,不平則鳴,為當時日日做到無停手滿腹牢騷有怨無路訴的打工仔女每晚多添一道下飯菜。

可惜《香港八X》其後由於劇情變化不大,又或者民智漸開之故,導致收視江河日下,無記因此逐漸增加其肥皂劇成份 (例如社工阿萍可以一年換幾個男朋友) 與加入多位紅星客串 (例如劉德華、苗僑偉和張國榮等) 力圖挽回收視,可惜反而弄巧反拙,徒勞無功,最終在1986年中停播。

有學者分析指,由於電視有著為觀眾製造夢想的本質,而本地電視節目的主流觀眾群卻主要由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較遜的家庭主婦組成,所以香港的電視台編劇就會傾向製作帶有濃厚中產味道,反映中產價值的電視節目,皆因低下階層早把這套生活品味視為他們賣力向上流動時的最大精神寄託。看看近年的電視劇題材拍來拍去都是醫生律師醫生律師和醫生律師,主角個個唔係西裝骨骨走去fine dining聚埋飲wine,就係去「高而富」球場傾生意同relax一下,就知道這種中產心態投射在本地電視節目中的主導地位。

實不相瞞,三五台當初推出《喜有此理》之時,我曾對這套開宗明義打正小市民旗號的時事處境劇抱有期望,但當我看了三幾集後,見到阿鵬晚晚拎住份《喜有此報》大聲朗讀,然後又有元秋變森森,跟住又有啤酒May隔晚失憶,同埋最近試圖為每個角色加返條「情線」的肥皂劇式劇情後,就覺得《喜有此理》真係豈有此理,睇怕都係命不久矣。

比起「心繫家國」,其實我更屬於基層,「心繫草根」。

22 4月 2006

超越左右的「第三道路」

從上一篇文章《烏托邦》的回應中,引發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福利國家在當今世代還可行嗎?」

事實上,那種依靠不斷提高公共開支來干預市場運作的「大政府」舊左派思維,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石油危機開始就已遭到世人唾棄,所以「福利國家」在今天的具體定義,我覺得應被視為一個「社會投資國家」。這概念由英國著名社會學家紀登斯 (Anthony Giddens)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所提出,乃其「第三道路」 (The Third Way) 主張的一部分。

簡單來說,「第三道路」意指在傳統政治光譜向「左」走的共產主義與向「右」走的自由資本主義兩條道路以外,嘗試尋找一條中間偏左的新出路。就福利政策而言,「第三道路」一方面主張摒棄舊左派對計劃經濟的迷戀,另一方面承認自由市場的作用,透過增加市場彈性及加強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來促進國家經濟領域創造財富的能力,藉以把自由經濟體系下因市場失衡而造成的不平等減至最低。換句話說,「社會投資國家」著眼的不再是如何把一個餅分派予不同需要的國民,而是如何增加餅的數量,讓更多國民受惠。

因此,在這套理論下,實行「福利國家」制度的可行性,除了取決於社會財富的分配效果,更重要的其實是政府在經濟產業政策上的角色和定位,所以要說服國民接受向弱勢社群提供比自由資本主義社會較為優厚的福利,就先要確保國家經濟能夠持續地穩步發展,但正正就是這個死穴,令起初曾有短暫榮光的「第三道路」,在2000年左右卻開始在歐陸失勢。

究其原因,在歐盟進一步開放和全球化的浪潮下,本土國民歸咎於大量移民的湧入,導致就業市場出現僧多粥少的現象,同時犯罪率和社會不同族群間的分化又轉趨惡化,經濟增長又未見起色,選民自然會對提倡「第三道路」的政黨投下不信任票,最終在三數年前右派成功反撲,於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重奪政權。

從理論角度來看,「社會投資國家」這個概念的確非常吸引,亦是社會主義者在全球資本主義浪潮的局限下,一次作出自我修正的漸進式更新,但如何將其付諸實踐,特別是如何理順福利政策與經濟政策的結構性矛盾,仍須一段長時間去探索。

21 4月 2006

烏托邦

世界上有一個國家,有著如此全面的國民福利:

  1. 產婦在嬰兒出生後可得到嬰兒用品包裹或現金津貼,並享有263天產假,其間得到相等其66%的工資補助;
  2. 每個家庭的孩子可每月領取生活津貼直至17歲,單親家庭更可得到額外補助;
  3. 每個學生 (包括外國留學生) 在大學學士程度前均可享受免費義務教育,中小學實行每班人數少於20人的小班教學,並每人每日奉送乙份免費午餐,而大學生則享用每月相等2,500港元的學習津貼,並可按家庭狀況有所增加,同時亦有低息貸款以供選擇;
  4. 失業人士可領取基本失業補助金或與其原有工資掛鉤的補助;
  5. 所在國民均享有醫療保險待遇,普通病人購藥只須付藥價的50%,患有重病或長期病患者更只須付藥價的25%,甚至全額補助;
  6. 工傷者可得到全額藥費補助,養病期間更可繼續領取全額工資;及
  7. 所有年滿65歲的長者均有養老金,退休者更可額外領取相等原有工資60%的職工退休金。

與此同時,這個國家也有著如此高昂的稅率:

  1. 勞動人口的薪俸稅率及社會保險金徵收率合計為工資收入的44.2%;
  2. 消費稅稅率為28%;
  3. 資本收益稅稅率為22.9%;及
  4. 各種稅收合計佔每年國民生產總值 (GDP) 的46%。

換句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個國家用國民繳交的高昂稅收,藉以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全包宴,你願意到這個「福利國家」居住嗎?

這個國家叫芬蘭,是一個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福利國家」。

我不否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因為這的確是促進社會和經濟向前走的動力,但任憑一個經濟體系如何成熟,我始終相信社會上總有競爭的失敗者。一個理想的國度,每個國民都應有著一份「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文主義精神:經濟能力較強的一群,透過政府把稅收作出社會資源再分配,藉以支持一套全面而平等的福利保障制度,無分彼此,令所有國民受惠。「今日我搵多d咪俾多d囉,第時老左班後生既又會養返我轉頭嘛」,學《大鬧廣昌隆》既大隻廣話齋:「幾好丫!」

一個地方,如果只一味強調個人能力和責任,是很冷漠和恐怖的。她的冷漠,在於對別人的不信任;她的恐怖,在於對別人欠缺一顆包容和關顧的同情心。

試試易地而處,將心比己,世界自會變得不一樣。

延伸閱讀:

《福利主義造就芬蘭IT盛世》- 明報 區佩芬 2005年3月20日

19 4月 2006

漂亮的固執

自數年前讀完屎片投身社會以來,今年再次以全職學生身份重返校園,印象最深刻的其中一幕是,有次上導修課時同學S表示自己上大學四年以來從未試過「走堂」後,同班十餘位同學隨即表示驚訝,而我則對他們的驚訝表示驚訝。

或許當今個人主義的極速膨脹對年輕一輩的影響真的太深,又或者學習機會唾手可得,我對現時部份大學生那種不知「自律」為何物的心態感到渾身不自在:不滿上課時間太早又對老師遲了下課感到不悅、難得皇恩大赦俾面晨早返學的話就算遲到也要先到Starbucks買杯咖啡才施施然走入課室、上課時如果不是把口同身邊的三五知己嘈嘈嘈嘈傾傾傾傾天南地北兩個鐘無視老師的存在,就是上演「肉體與靈魂抽離」- 肉身雖在但靈魂卻只想放學去邊度玩同邊個玩點樣玩 - 的真人表演、如果知道lecture內容是「唔駛考」的話,超過三分二學生就會自動人間蒸發,總之老子想點就點,更會視認真上課的學生為「阻住人發達」的麻煩異類。

我承認我是一個守舊的老餅,我相信一個「學生」的成績未必需要標青,但他的言行舉止卻必須切合自己的身份:不可走堂外上課更不可遲到早退、要留心聽書,要尊師重道,要尊重自己,更要尊重別人,這是我們從小開始就要學習和堅守的基本做人原則和要求。不要以為我食古不化,墨守成規,我不反對上課時氣氛可以輕輕鬆鬆鄧梓峰,但我卻至少明白「工作時工作,遊戲時遊戲」的重要之處。

平心而論,做學生要履行的責任只是把書讀好而已,如果這樣也要叫苦連天,未來的日子要怎麼過?不要以為老師對此等行為真的束手無策,十歲八歲尚可捉住你隻手教你寫字,對著成年人難道還要打要罵才知道個「醜」字點寫?離開校園這個保護網以後,試試日後繼續抱著這種習非成是,黑白不分的心態開工,保證出糧俾你個位老闆朝朝都會煮定蝦蝦蟹蟹俾你做早餐。

感謝 神,讓我經歷到世界的大,自己的小,以及賜予我這份漂亮的固執。

12 4月 2006

三五台高層的智商

致三五台高層楊某:

歡迎涉案人士家屬提供資料同疑點俾你地發死人財,等你地幫受害人翻案?

你個腦究竟係咪生係個屎忽度?

翻炒疑案拍劇 亞視盡發死人財
2006年4月11日 星期一 《東方日報》

亞視上個月製作《徐步高事件實錄》,重播出徐步高於01年參加《百萬富翁》的片段,節目未出街廣管局已收到602宗投訴,但觀眾邊鬧邊睇,節目收視達十五點,亞視食過翻尋味,落實開拍《香港疑案》,將徐步高殺警案搬上電視!

徐步高殺警案哄動全城,除了不少電影公司有意以此題材開戲外,有指亞視亦籌備開拍一齣劇集《香港疑案》,由飾演記者之劉綽琪,從採訪工作中查案,接觸多宗有疑點之案件,初步計劃「徐步高」部分會由陳展鵬飾演徐步高,為求逼真還會到尖沙咀案發現場拍攝槍戰過程,但因案件正排期上死因庭聆訊,為免妨礙司法公正,亞視打算待死因庭審結徐步高案後,即第一時間播出,希望能乘勢再創高收視。

《香港疑案》故事內容以一系列疑點重重之案件為主,除了殺警案外,還有「彭楚盈案」、「富商王德輝綁架案」及多年前之歐陽炳強的「紙盒藏屍案」等,望能透過多個角度再去重演案件,實行挑戰法律,幫受害人「翻案」。

否認挑戰法律

記者就消息向亞視戲劇及藝員營運部副總裁楊紹鴻求證,他承認正籌備《香港疑案》,對於挑戰法律,他說:「又唔可以話挑戰法律,響外國都有好多呢類型既節目,只係以唔同角度去睇件案,因為有關案件雖然已有判決,但仲係疑點重重,我相信觀眾都好有興趣深入d去睇,而我地會以實錄戲劇形式表達,所以我地好歡迎各方面人士,包括涉案人士之家人,向我地提供資料及各樣疑點,等我地拍得更加真實。」

對於有報道指警方禁止亞視開拍有關徐步高案之劇集,楊紹鴻否認說:「我地一直有同警方聯絡,無人阻止過我地拍呢部劇,我地會響兩個月內開拍!」

至於被派演徐步高之陳展鵬,對演出這角色甚有信心,他說:「做演員不能夠計較角色,d人一提徐步高,就諗到d負面野,但從另一個角度去睇,佢d家人覺得徐步高係個乖仔,難得有咁d題材,我亦好有興趣。」

10 4月 2006

格格不入的「國情教育」

有聽過近來熱播的類流行曲《熱愛基本法》嗎?呵欠,一貫的老掉大牙,好悶。

《熱愛基本法》(按此收聽)

作曲:陳輝陽
填詞:鄭國江

李克勤:
這律法 尊重它 珍惜它 欣賞它
你若要 多認識 請打開它

梁詠琪:
讓這律法 保大家 不偏倚 不偏差
盼大眾 肯定它 真心不假

陳慧琳:大眾遵守基本法 社會穩定
實踐鎖定一國兩制成就早得到承認

*李克勤:
你共我 他或他 都一起 遵守它
以力勁 保護它 多加一把

梁詠琪:讓國越富 家越豐 想安邦 先安家
既利國 這利家 共享榮華

陳慧琳:大眾擁帶基本法 以它管和治
令到香港緊靠祖國延續新的機遇

合唱:國家每日強盛 角色早肯定
香港祖國力拼繁盛且安定
全力以更大信心 創美麗遠景
讓香港做到高度自治 以創下了英明

這些偉大成就 發揮新威力
崎嶇通過合作成就新的價值
有這大法 香港與動力 各界共勉 可創造奇蹟
基本法 熱愛基本法*

重覆*

一直堅持在香港推行「國情教育」的達官貴人們,想必是絕少 (甚至從未) 用心留意本地樂迷的主流喜好,以為找來陳輝陽整首編曲充滿華麗西洋宮廷味的K歌,加上那套國家強盛成就偉大社會繁榮民心安定的老套中式愛國歌詞,再找來三個流行歌手,就可令本地青少年忽然熱愛和熱唱《基本法》。須知道年青人愛K歌不僅愛它那容易上口的旋律,更愛當中我愛你但你不愛我愛的他不愛我卻有她仍然愛你始終愛我但她愛的你終於愛我到底你最愛我還是愛他等一聽到後就大叫哇好鬼中丫哇好有feel丫的所謂現代戀愛寫照,不中不西不倫不類的《熱愛基本法》,恐怕只會被青年人當成另一種噪音,被成年人當成另一個笑話而已。

自從上世紀四十年代二次大戰以後,香港一直只被各路過客視為避難所。1949年中共建國後,上海資本家和國民黨餘部大舉南下,他們有的懼怕「毛賊」的共產統治,有的則期待有朝一日能和「蔣匪」一起反攻大陸,其後大陸內亂頻繁,三反五反大躍進多快好省文化大革命炮轟司令部四人幫掌權,令南來的難民只把香港當成逃出生天的踏腳石,直至八十年代初本土意識開始醞釀之時,港人卻驚覺原來這裡只是我們借來的美夢,8964後更怕政權易手後到來的共產黨會把香港弄至陸沉。另一方面,當年港英的殖民統治心態對香港過去的歷史 (特別對日軍佔領香港三年零八個月那段黑色歲月)著墨根本不多,中小學生的社會科和EPA讀來讀去對香港只有單一印象:香港是一個從貿易轉口港發展成華洋雜處的國際城市的經濟奇蹟,甚麼國家認同民族身份愛國精神,「梳Li喎,學校冇教喎!」

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我等飲港英殖民奶水長大流著香港血的香港仔,不知不覺培養出一種被周佩霞和馬傑偉在《愛國‧政治審查》一書內形容為混雜殖民歷史和本土記憶的「多元國族意識」。香港人的「國家」觀念多年來呈真空狀態,而且中港兩地歷史經濟文化背景完全不同,我們卻要在回歸後突然被當權者從多角度高壓灌輸「中國是我們的祖國,中國人要愛祖國的天經地義的事」這類政治語言,一時間接受不了,甚至作出反彈乃自然不過的事,感覺就好似有日有個女人同個做左五十年孤兒仔既麻甩佬講:「我係你親生老母,你係咪好愛我呢?」大佬丫,就算我真係信我係你生出黎既,你都要俾少少時間我適應下至得架,話愛就愛咩?

或許不少香港人真的欠了一點演戲天分,所以永遠不能如部份港英餘孽一樣,在七百萬觀眾面前表演一幕又一幕「忽然愛國」的真人show。

09 4月 2006

再談我們的「中產」

日前貼出的《我們的「中產」》一文回響不少,非常值得討論,故就各網友意見作出回應:

首先,有網友留言指香港的「中產」或許有種「憎人富貴厭人貧」的心態。根據不少社會學者觀察,本地「中產」階層雖則可能真的有點「厭人貧」,但有趣地他們卻從來沒有「憎人富貴」的怨恨心態,反之「中產」們不論對白手興家的生意大亨,抑或經過多重競爭後攀至社會高位的專業菁英,他們無不認為這一小撮傳統社會上等階層均是值得受到尊重的一群,更是他們的形象模範 (雖然普遍地在「中產」心目中專業菁英亦有高低之分:醫生律師為首,工程師建築師會計師次之,教師社工再次之,反而對在歐美社會地位不輕的新聞專業卻嗤之以鼻,你說有趣不有趣)。

此外,或許有人認為本地「中產」們不是不願意對弱勢社群作出承擔,他們不忿的只是自己日日做到無停手,卻眼見不少領取綜援人士唔駛開工日日可以去嘆茶之餘更可一年去九次旅行環遊世界。就此我想強調的是,世界上沒有一種制度是毫無漏洞的:法律制度如是,工作制度如是,綜援制度當然亦一樣,難道因為一套制度在執行上有不足之處以致未能堵塞每一個大小漏洞,我們就要一刀切地完全抹煞這套制度的存在必要嗎?我從不反對政府增加行政資源,藉以加強審批綜援申請的嚴謹度和打擊濫用綜援的力度,我亦不反對加強騙取綜援的罰則,但我們同時也不能不設實際地要求政府先行詳細審批每一個申領綜援個案後才批出申請,一方面因為行政上根本不可行,另一方面亦會動搖到「寧縱勿枉」的法治精神和社會公義的基本原則。

除此以外,我也相信「數字會說話」。首先,根據社會福利署網站列出的統計資料,截至本年2月28日領取綜援個案有297,557宗,而同期舉報「懷疑」詐騙綜援的數字則有4,257宗,屈指一算後發現「懷疑」詐騙綜援的個案只佔整體領取綜援個案的0.00143%,亦即一萬個領取綜援個案中只有1.43個「懷疑」懶人呃綜援的個案 (不要忘記當中可能有多於一人就同一個「懷疑」個案作出投訴)。其次,相對其他組別如「年老」、「永久性殘疾」和「健康欠佳」而言,目前領取綜援個案中最具工作能力 (亦即在常人眼中最有可能濫用綜援) 的類別應屬現時佔領取綜援個案13.7%的「失業」組別,但如果配合最新失業率5.2%或176,000人完全失業作分析,經常被「中產」一族評為要他們納重稅來支持的「養懶人」綜援制度卻把超過七成半 (77%) 的失業人士因不合資格申請或本人不願申請而拒諸門外,由此可見坊間「綜援養懶人」的主流說法仍然欠缺嚴謹的數據支持。

08 4月 2006

J2第6節 - 橫濱FC 1-0 水戶Hollyhock

圖上:令人懷念的三之澤花見美景。
圖中:隊長城彰二本季終於開齋。
圖下:「三重縣第一美男」吉武剛。

戰況:
橫濱FC在主場出擊的優勢下全場控制戰局。上半場14分鐘,「三重縣第一美男」吉武剛把握對手門將武田博行擋出Augusto頭鎚不遠執死雞破網,為主隊先開紀錄,其後橫濱FC攻擊不斷,最終於75分鐘憑隊長前國腳城彰二接應今場表現活躍的Augusto右路開出的罰球跳頂入網,為橫濱FC奠定2-0的勝局。

橫濱FC現以三勝二和一負成績排第2位,下場將主場迎戰柏Reysol。

出場陣容:
GK:菅野孝憲
DF:中島崇典、早川知伸、Tweed、小野智吉
MF:吉武剛、山口素弘、內田智也、Augusto
FW:城彰二 (Izaias-83)、三浦知良 (富永英明-75)

入球:
吉武剛 (14、右腳、助攻:無)
城彰二 (75、頭鎚、助攻:Augusto)

黃牌:
山口素弘

寸評:
久違了的三連勝,並且係自2001年以來第一次排聯賽第2位 (雖然只係暫時),配合埋當日主場三之澤公園既花見美景,足以令球迷開心半天。城彰二踢足6場後終於開齋。Augusto左Q打右邊表現活躍,全場製造不下四次具威脅攻勢,應該好快會搶返正選位置。球隊防守力暫時係J2最佳 (6場只失2球),光頭仔菅野孝憲應記一功。

04 4月 2006

我們的「中產」

由於新成立的公民黨被標榜成「中產黨」之故,令本港近日彷彿又再度掀起究竟何謂「中產」的討論,當中有幸拜讀教育學院專任導師崔偉恆刊登於上星期六明報一篇題為《是中產還是新的封建》的文章,對內裡提及的現象深表認同。

雖然學術界現在仍對界定中產階層的方法和指標眾說紛紜,但姑勿論採用最傳統的教育程度或個人收入,抑或用較為抽象的文化水平,本港所謂 (或自稱) 的中產一族卻普遍抱有這種心態:由於他們相信個人成就是全憑自身的個人努力爭取回來,所以完全接受汰弱留強,優勝劣敗的自由市場原則就是社會的必然運作模式,因此社會上的所謂「弱勢社群」不僅因為不夠勤奮,游手好閒才會招致失敗,更反要他們每年納重稅去養這班大食懶,但自己卻得不到絲毫福利。

各位自我感覺良好的「中產」諸公,當你們每天開工前到公司樓下間Starbucks同個職員講"Tall Latte and Cinnamon Danish no heat to go"的時候;當你們每天收工後大伙兒去打「高而富」球的時候 (雖然大部份人學來學去都只是學習如何發球,正如學踢足球只學射十二碼,又或學打籃球只學射罰球一樣有趣);又或當你們每天返回自己那個名字裡總有"豪""園""皇""廷""峰""華""軒""臺""灣"是但一個字 (「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當然包括一時之選的「富豪海灣」和「君臨天下」) 的五星級的家的時候,你們又有否想過你們今日的成就,某程度上其實可歸功於港英政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推行如公屋計劃和九年免費教育等惠及大部份市民的社會福利政策,令你們可以慢慢在社會向上流動,從而晉身成「中產」?

事實上,我從未抹煞各位「中產」以往所付出的努力,但起碼三四十年的香港機會處處,只看你有沒有心機裝載:讀得成書的根本不愁出路,要想的只是做AO還是做「三師」吧,讀書不成也不打緊,至少可到工廠做做車衣鐘錶電子或QC,錢雖不多但至少可夠糊口。反觀現在卻有著天壤之別:你們說「知識就是力量」,但我卻看到成千上萬的副學士畢業生升學不成變做倔頭進士之餘更要揹負十萬八萬學生貸款;你們說打工仔要「終身學習」,但我卻看到工廠大量北移令勞工密集的低技術職位不足,導致中年失業者讀完七個再培訓課程學習學習再學習後仍要天天量地;你們說「綜援養懶人」,但在一小撮害群之馬背後,我卻看到更多從來沒抱怨半句不去問理由一個月搵得四千八養一家四口但仍不願申請綜援的勞動者。

「中產」呀「中產」,你們在追求番鬼品味之餘,又會否放下成見,嘗試同時追求西方中產階層那種對社會關懷、包容和爭取公義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