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4月 2006

我們的「中產」

由於新成立的公民黨被標榜成「中產黨」之故,令本港近日彷彿又再度掀起究竟何謂「中產」的討論,當中有幸拜讀教育學院專任導師崔偉恆刊登於上星期六明報一篇題為《是中產還是新的封建》的文章,對內裡提及的現象深表認同。

雖然學術界現在仍對界定中產階層的方法和指標眾說紛紜,但姑勿論採用最傳統的教育程度或個人收入,抑或用較為抽象的文化水平,本港所謂 (或自稱) 的中產一族卻普遍抱有這種心態:由於他們相信個人成就是全憑自身的個人努力爭取回來,所以完全接受汰弱留強,優勝劣敗的自由市場原則就是社會的必然運作模式,因此社會上的所謂「弱勢社群」不僅因為不夠勤奮,游手好閒才會招致失敗,更反要他們每年納重稅去養這班大食懶,但自己卻得不到絲毫福利。

各位自我感覺良好的「中產」諸公,當你們每天開工前到公司樓下間Starbucks同個職員講"Tall Latte and Cinnamon Danish no heat to go"的時候;當你們每天收工後大伙兒去打「高而富」球的時候 (雖然大部份人學來學去都只是學習如何發球,正如學踢足球只學射十二碼,又或學打籃球只學射罰球一樣有趣);又或當你們每天返回自己那個名字裡總有"豪""園""皇""廷""峰""華""軒""臺""灣"是但一個字 (「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當然包括一時之選的「富豪海灣」和「君臨天下」) 的五星級的家的時候,你們又有否想過你們今日的成就,某程度上其實可歸功於港英政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推行如公屋計劃和九年免費教育等惠及大部份市民的社會福利政策,令你們可以慢慢在社會向上流動,從而晉身成「中產」?

事實上,我從未抹煞各位「中產」以往所付出的努力,但起碼三四十年的香港機會處處,只看你有沒有心機裝載:讀得成書的根本不愁出路,要想的只是做AO還是做「三師」吧,讀書不成也不打緊,至少可到工廠做做車衣鐘錶電子或QC,錢雖不多但至少可夠糊口。反觀現在卻有著天壤之別:你們說「知識就是力量」,但我卻看到成千上萬的副學士畢業生升學不成變做倔頭進士之餘更要揹負十萬八萬學生貸款;你們說打工仔要「終身學習」,但我卻看到工廠大量北移令勞工密集的低技術職位不足,導致中年失業者讀完七個再培訓課程學習學習再學習後仍要天天量地;你們說「綜援養懶人」,但在一小撮害群之馬背後,我卻看到更多從來沒抱怨半句不去問理由一個月搵得四千八養一家四口但仍不願申請綜援的勞動者。

「中產」呀「中產」,你們在追求番鬼品味之餘,又會否放下成見,嘗試同時追求西方中產階層那種對社會關懷、包容和爭取公義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取向?

4 Comments:

At 5/4/06, Anonymous 匿名 said...

JL - I really like this passage - my building only has the word '楼' (not a 5 star home) - I like the way you write and portray the existence of this "middle class" idea.

 
At 5/4/06, Anonymous 匿名 said...

時代真的不同了...

 
At 5/4/06, Anonymous 匿名 said...

說得好,五個讚!

我身邊不少學兄正是住屋村、苦讀書、入哈佛牛津,然後做了AO 三師。所謂的中產和草根,其實就像幾十年前舊移民和現在新移民。歧視和貶低過去自己的身份,忘本的所為令人容易在金錢社會中迷失啊。有容乃大已經很難,還要期望中產對低層市民關懷和付出更難。

 
At 7/4/06, Anonymous 匿名 said...

其實,這可能是一種「憎人富貴厭人貧」的態度吧~~~

這篇文章很好,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過,也見得香港人越來越只看金錢利益了。

這樣的一個社會,還適合下一代成長嗎?

 

發佈留言

<< Home